稻香文化

打粟
糧商帶著大秤駕著牛車到農家買已晒乾的稻穀叫「打粟」。農民從 插秧到收割一連串的耕種過程,一切的辛苦最終的期望就是將豐收的 稻穀交到糧商手裡,這是農民最喜悅的時刻。在農民將稻穀收割回家,在晒穀場晒乾利用風鼓篩選後,將稻穀堆成一大堆,並用稻草或塑膠布覆蓋以防下雨。部份收藏於穀倉做為存糧,其餘則打聽糧價較好之時就賣給糧商, 糧商再擇期來將稻穀秤量回去。目前這種買賣方法已經不存在了,因農 民收割後將還未晒乾的稻穀,就直接運到農會繳交,農會就將穀 款轉入個人帳戶,帶給農民極為方便,所以說「打粟」 已經成為歷史名詞了。
 
吃粟子會
「吃粟仔會」就是以前農業社會中的互助會,這種互助會是以稻穀為標的,並依 其收穫季節來進行,在農閒期會首擇日邀宴,因會首召會免利息,當日餐宴就由會首 請客等於付利息之意。互助會是人與人之間的金錢互助行為,如有缺錢就標起來,利用會首與會員之間的互信原則,免抵押,免擔保,免蓋章比起銀行方便多了,沒缺錢有零存整付的儲蓄功能。農業社會農家唯一的經濟收入是農業,一切生活均以水稻收穫為指標,有句話說「金錢三不便 」農民也很少到銀行資金出入,就利用稻穀會來作金錢流通,如在中部地區二期作,每年就 標二次會,利用餐會聯誼,並大家帶著三分酒意做競標,這也算是一種刺激娛樂喔,競標 是以稻穀為標的,一百台斤為單位,標較高得標。如果你得標為五斤,而是一千斤的 組會,活會則扣掉五十斤繳九百五十斤稻穀即可,因為是利用聚餐標會所以稱「吃粟仔會」。
 
謝神
在中國農業社會,一年經過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的循環,到年終農閒時期為 感謝天地養育之恩, 都會進行謝神大典,甚至有的族群舉行豐年祭。古時候凡是仰賴 穀粒為生的農耕民族,都會相信穀粒中藏有某種超自然的靈力,這種靈力被稱為穀靈,在 中國的民間習俗演進,穀靈已神格化為穀神了。「社」是土地之神,「稷」為穀神,因為當時 稷為五穀中最重要的糧食。社稷二神在農事上是密不可分的,社稷的信仰經過長時間的演變, 百姓為尊重五穀生長的土地,認為穀靈實為地靈所涵育,因此社稷信仰在民間便成了社神信仰, 也就是我們今天遍佈農村的「土地公」。古代的中國每立國家必立社稷祭祀,所以有人視 社稷為國家的代表,以社稷的存亡為國家的存亡。從此純樸的農業社會除了早晚年節或開墾收成,均會祭拜土地公,等年終再做較大型的祭拜五穀靈神,也就是民眾所恭奉的「五穀爺」。假如風調雨順、五穀豐收,為表示感謝神明保 佑,即請來戲班做平安戲,通告全村準備各項祭品普渡拜拜,也就這樣形成農村的傳統「謝神」習俗。
 
糨油飯
米是中國人的主要食物,早年農村環境貧困,有些貧農三餐都有問題,外出打工只為口腹之需,所以一般農家利用年節喜慶,以米食制作各式糕點,讓親朋好友享享口 福,沾沾喜氣。民國年初農業尚未機械化,各種粗重工作還需依靠人工,家裡有男丁就顯得這戶人家的人力較旺盛,而且中國人是父系社會,重男輕女就這樣形成。所以如有男嬰出生,為慶祝嬰兒到來也順便彰顯一下,就糨油飯及煮麻油雞與親友分享,順便報喜家裡出男丁,香火有著落了。有些較有錢的富人或苦等多年而老年得子,實在太高興了乾脆大請客不限親友,在路旁設 攤供路人享用一天或多天,以謝神還願。目前講求男女平等,兩個孩子恰恰好,男孩女孩一樣好。糨油飯習俗依然還在,但已不管生男生女了,都有「糨油飯」請親朋好友以示慶賀。
 
剃頭包年制
理髮不以現金每次結帳,而每年以稻穀付帳一次,台語稱「剃頭粟」。 農家生活困苦,家中平時少有現金,一切生活所需都來自水稻收穫,可是稻穀一年才 收穫貳次,頭髮卻天天在長,頭髮長了不得不理,不然在民風保守的時代,頭髮稍為長一 點,人們便指指點點的說,半南洋的(不男不女),沒教養。因此衍生出這種「剃頭包年制」的 習俗,頭髮先理,帳記著,而且以全家人口計算,並所先約定,剃頭是否外加洗頭、吹風、抹油 、掏耳朵....等。功夫下愈大稻穀的收取量就愈多,雙方理髮次數,價錢談妥後,就依約定理髮 。等稻穀收成時理髮師再帶著麻布袋,將約定的稻穀秤量回去抵帳。 目前農家經濟來源不限於農業收入,日常生活已顯富裕,現金充足,所以大家已改現金交易 簡便了當。大家在稻穀收穫後,整批稻穀運到農會去,農會將穀款直接轉到個人帳戶,要錢帶印章存摺或提款卡就行了。誰也不願意再讓人帶著麻布袋來家裡收稻穀抵帳,面子掛不住又麻煩,因此理髮包年制習俗就不在了。
 
撿稻
光復年初,政府尚未實施家庭計畫,農村對節育並沒有概念,一戶人 家生了七、 八個小孩是平常的事,雖然老一輩的人常常自娛多人多福氣,但這些小孩的教養費,實在帶給這些家長頭痛不已,是一種負擔。勤儉是農民的傳統美德,長輩都會教小孩利用玩暇之餘,去撿拾鄰人採收餘落的農產品,如撿稻穗、撿花生、撿甘蔗、撿甘藷....等。以前稻子用人工收割,割稻與脫殼是兩個 步驟,在脫殼之時常會餘落整枝稻穗在田裡,此時村子裡的小孩均會成群結隊 ,一邊玩一邊到田裡撿拾稻穗,不管撿了多少回家大人都會很高興,因為一 方面撿稻穗一方面替大人帶小孩出去玩。這種撿拾行為可增加農家收入,又是一種珍惜大地資源行為,這就是我們常說的「拾穗」。
 
收驚
收驚是民間一種醫療習俗,這種醫療效用無法用科學方法解釋,又能留傳至今,你覺得神奇 嗎。因一般民眾認為小孩受到驚嚇,因而發燒、腹瀉、冒汗、啼哭、睡不安寧─這種情形收驚比打 針吃藥還有效。以前村裡有位人稱「先生媽」的老太太,常見婦人背著嬰兒請她幫小孩收驚,「先生媽」將婦人帶來的一碗米倒在盤子上,再用一疊紙錢把米壓平,放在廳堂的供桌上,用一件嬰兒穿過的衣服覆蓋在上面,點燃三柱香,祈求神明幫小孩把驚亂的三魂七魄收歸穩定,一巡香後,掀開衣服,原本被壓平的米堆,表面會出現一些紋路,解釋受驚的原因,稍後用拇指與食指抓起幾粒米,在嬰兒的胸前及背後唸唸有詞一壓。收驚儀式即告完成,今夜嬰兒就可睡得安寧了,這到底怎麼一回事。經專家解釋,人有三魂七魄,如有受到驚 嚇會使它驚亂失序,身體則產生各種不適感覺,人們利用白米含有靈氣與小孩穿過的衣服互相感應後,「 先生媽」以八卦佈位,判斷紋路的屬卦,再判受何位何物干擾。假如在某卦產生有如雞爪形狀,則是 受到雞隻驚嚇,再利用相關法語唸唸有詞收整三魂七魄。這裡面有多少迷信或心理因素很難解 釋,但我們知道人們對五穀的忠實與信任是確定的,而當時「先生媽」雖然未收取紅 包,但這碗收驚米則是歸屬她的謝禮,在當時這一點點酬庸,也是一種家計收入喔。現今糧食充裕收驚米都由「先生媽」代為準備 收驚者就改以紅包酬謝了。
 
糶粟青
「粟青」就是農民在稻穀青黃不接時,把未成熟的稻穀賣出去,來解決當前民生問題。

農村有句話「四九五月」農曆四月、五月、九月這三個月是舊糧已吃完,新糧還在田裡未能收割,早期農村也難找到打工補貼家用。此時的窮困農家得向糧商或富人預借糧食度日,因被賣掉的稻穀還在田裡尚呈青綠色,所以都稱它叫「糶粟青」。

借稻還稻還算合理,可是精打細算的員外或富商,偏偏利用產期與淡季價差算法,賺取暴利。如借的時候每百台斤稻穀是一千元,借的是稻榖卻要換成金錢,再約定利息,如到期應償還本息一千五百元。新穀登場後價格滑落為每百台斤七百五十元,再以一千五百元折成二百台斤稻穀。如此約二個月的利息竟然高達百分之百,身為貧農也知道這是不合理現象,但是又何奈。